人和人怎么配对 人是怎么交流配对成功的
经济思维 / 整合律
如果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,就是你自己,那么,只需要用到前面讲到的主动情境思维模型去思考、去做事即可。但是,只有一个人的世界只有科幻小说里才存在。
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,在关系中存在。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做任何事情,都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。前面讲到人与人连接有四种连接模式:两种基本连接模式,两种较好连接模式。前两种叫连结于良好的内在感受与连结于得到与付出的平衡。后两种叫连结于角色的恩义与连结于身份的仁爱。
然而,连接上与连接好是两码事。就像渔网一样,一种织得乱七八糟,一种织得非常牢固,前一种网撒下去,鱼儿还能在里面自由穿行,另一种网是想要捕捉的鱼一条都跑不掉。
那么,人呢?人际关系的网络究竟是脆弱的还是牢固的,如何评判呢?人与人的连接怎么样才叫好呢?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清楚。
人与人的连接牢固需要三层,较好层叫志同道合,较好层是认识上的统一,较好层是行为上的匹配。这三层就像电影中寻找宝藏一样,需要按顺序嵌入三颗宝石,才能打开宝藏的大门,哪一层都不可缺,顺序还不能乱。
看过前面文章的人知道经济思维是管理性的思维,是战略性的思维,是策略性的思维,也是战术性的思维。
从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推动主动定战略目标、定策略以及定战术。战略、策略、战术分别对应于上面的三层。
为什么连接这么难呢?
志同道合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,叫相对较低要求。但是在西方,是相对较高要求,叫战略定位。在我们中国,战略目标不是问题,比如刘备讲,我的战略目标是为天下苍生而服务,所以他的战略目标非常大,讲什么都在上面。我们建设一个团队,当县长,当国度主席,不分大小,战略方向非常好定。有人讲,我要挣钱,这就是战略目标。至于怎么挣,就是策略性问题了,叫策略性定位。
所以,定位的时候,不仅有战略定位,还要有策略定位。
策略定位就需要策略一致,策略要是不一致的话,团队还是会四分五裂。同一个目标,你想这样走,我想那样走,条条大路通罗马,虾有虾路,蟹有蟹路,谁说你就是对的?我为什么不对?
所以在夫妻之间,经常会围绕着一件事情发生这样的问题,他讲他对,我讲我对。
对不对呢?都对。
那么,策略性的问题为什么都对?因为还没有实行,你怎么知道对不对呢?所以,需要有一套逻辑去判断。如果没有这一套逻辑去判断,我讲这样为什么就不行,他那样为什么就行?当你讲不出来所以然的时候,你会发现,两个主动又打架了。
好不容易策略统一之后,接下来具体的战术执行又要统一了。这就像打一场大的战役,你要打这个山头,他要攻那个关隘,你要围点打援,我要围城打援。你马上就发现,战术要互相配合。否则,还是会出问题。
做到以上三点就万事大吉了吗?没有。
然而,还有一点,我们经常讲事情事情,事情指的不是一个东西,而是两个东西:事和情。事是由人做的,属于策略和行为层面。情是人对事件的理解感受,属于连接层面。如果我们对事情理解的准确,策略反应的对头,同时又有照顾到人们的身份、角色,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感受,那么,这件事情中人们的连接,一定是好的。
那么,具体是如何连接的呢?
较好,志同道合
首先,两个情境需要能够融合在一起,才可以形成连接。怎样才叫融合呢?
我们经常形容两个人的关系特别好,会用到一个词,叫志同道合。通俗一点讲,叫两个人好的跟一个人似的。这就是融合。
情境的融合不分时空。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。日日思君不见君,共饮长江水。两个人互相吸引,互相倾慕。人和人的环境距离很远,可是情境却是融合在一起的,说明两个人的道是相合的,在身份上是有互补的。
情境融合的双方都认为可以促进彼此更好地成长。主动情境的人,认为某个从动情境可以帮助他更好地成长,而某个从动情境的人,认为某个主动情境可以在这个情境中有更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。在这种情况下,虽然相隔很远,但是情境是融合在一起的,这就叫道合。
然而,只有道合没有志同是不行的。
两个人环境距离很近,可是情境却没有更多的交融,说明两个人在身份上的志向是不同的。尽管两个人两个情境,在其他方面连接的还不错,但是在人生这个大情境中,两个人的人生志向是有偏差的。两个人对遵循道德的初衷是一致的,可是两个人身份上所锚定的使命感是不一样的,就算是朝夕相处,也不能使两个人的情境有更为深刻地融合。所以,身份上的志同道合是情境融合很好的基础。
这样讲比较抽象,举个例子。刘备遇到隐士水镜先生那一段在很多人看来非常神奇。刘备在没有做任何自我介绍的情况下,水镜一看到刘备就知道他是谁,现在是什么状态,这就让刘备感到很神奇。虽然刘备的情境和水镜先生离的很远,两个人谈天下大事,情意相投,刘备对水镜先生无比的倾慕,就想请他当自己的智库。水镜先生说,我无意于纵横天下,只在乎山水草色之间。
这就是两个人的情境道合而志不同。
因此,他们情境的融合只能是在思想道德层面,但是在身份使命上,两个人是完全不相融的。因此,两个人谈谈心可以,不能往下落到执行层面。
较好,认识上的统一
各自情境中的人志同道合,就形成了一个好的情境融合的基础。可是仅有这样的连接,融合还是不够的。为什么要连接,为什么要融合?是因为大家在一起做事情,做事是要必成的。
既然要做事必成,只有志同道合还是不够的,需要在具体的事件上能达成统一的认识,在角色上有互相的配合。怎样才算是认识上的统一,角色上的配合呢?这里依然举三国的例子。
前面讲到,刘备在水镜先生相遇之际,非常仰慕水镜先生的才华,有意要请水镜先生出任顾问。然而水镜先生和刘备道合而志不同,拒绝了刘备的邀请。拒绝是拒绝了,却也给刘备指出了一条成功的路。
人生道路上,有真正的高人指点是多么的重要。
水镜先生说,明公之所以到现在也没有获得成功,实在是因为没有人才啊!
虽然有高人指点,刘备在认知非常浅薄的情况下,却意识不到,就否定了水镜先生的话。他说我文有孙乾,縻竹,武有关张赵,这些都是难得的人才啊,先生怎么说我没有人才呢!可见两个人对于什么样的人叫人才,有不同的理解。
水镜先生认为,关、张、赵乃是勇士,打打仗,拼拼刺刀是可以的。孙乾、縻竹是白面书生,搞搞文书,做日常的政务也是没有问题的。刘使君你是指挥他们做事的人吗?不是!你是给他们空间,让他们自己做事的人。可是这个中间缺了一个指挥环节,这个在指挥环节上的人,才叫做人才。刘备听的是如梦如幻,到哪里才能找到这样的人才呢?水镜先生说,使君可听说过,卧龙、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也?
刘备压根就没有听过这样的一句话,所以就问水镜,卧龙!何许人也?水镜听到刘备这样说,就不再继续往下说了。因为从刘备的反应来看,他对于人才的理解是不到位的。这个时候再怎么跟他讲卧龙都是没有用的,所以果断地停止了交流。
刘备对于人才的认知,还停留在小学水平,他是几乎听不懂水镜先生的策略的。
所以尽管刘备问卧龙,何许人也?水镜也不会告诉他的。
但是,水镜安排了徐庶去帮助刘备,帮助刘备提升认知。当徐庶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的时候,刘备这才深深地理解到什么叫做指挥型的人才,他对于人才的认知瞬间从小学水平提升到大学教授水平。原来徐庶这样的人才就叫做安邦定国级别的人才啊!
有了这样的认识,当曹操使用程昱之计,把徐庶的老母弄到许都去,逼迫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,刘备有如天塌了一般。
当徐庶再向刘备推荐孔明的时候,刘备再也不会问,卧龙!何许人也?这样的小学生的问题了。因为,他对人才有了充分的认识,对孔明充满了念想。接下来就有三顾茅庐,诚心诚意邀请孔明下山的故事。
刘备的认知是怎么提升的?是从已发生的事件当中认知的。如果水镜没有安排徐庶,让刘备认知到什么叫做人才,任凭人们把孔明说的多神,刘备是无感的。只会问,孔明,何许人也?当时他对人才的认知就是武将的武力高不高,文职能不能把事情做好而已。
现在因为徐庶,刘备终于认识到了,自己并不是指挥、编导型的人,而是老板,是提供舞台的人。关、张、赵,孙乾、縻竹也不是指挥编导型的人,而是演员,尽力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好就不错了。他这个时候较好需要的就是像孔明这样指挥、编导型的人才来帮助他,让演员们在这个舞台上按照某个剧本把一个一个的情节展开,直到圆满完成。
当人们对于一类概念不理解,你跟他左解释,右解释,没有用的时候,离开他,就像水镜先生一样。水镜架构一个情境让人们自己去体验,去对角色做出理解,这样才能达到让刘备来求的效果。
策略不合,情境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更为深入的融合。没有对角色的认识,哪能理解角色的作用。
因此,做为情境的连接,策略部分不能融合的时候,做为情境的操控者,就需要主动变化情境,保持一定的距离,直到人们对这个策略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,再去做进一步的融合。
较好,行为上的匹配
你有没有发现,有的人天天在你面前说,可是你对他的建言却不愿意听。是因为,这个人对事情的理解以及所使用的具体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能匹配。
而这个人在他处,你却老是想着他,是因为有某类具体的事情需要决策,这个时候你较好想听到的是他的建议,就像武则天对狄仁杰一样。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,背后都是对角色责权利的体现,没有价值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做的。价值观不相同的人,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做法。因此,对角色背后责权利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时候,是没有办法在一起共事的。而离得远,你又想他,是因为某些事情,正需要有特定角色的人来决断。
由此,如果你对连接的深度不能理解的话,就算是连接上了也连接不好。也就是说,当你搞不清楚连接在具体的哪一种类型的深度上时,一定要去做事情,就会遭遇到阻抗;不能理解对方对事是如何理解时,就去建言,就会导致人们的非议。
因此,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,志同道合、认识上的统一、行为上的匹配,才算是跟他人的连接恰当。当我们跟他人的连接非常好的时候,就可以做到,可出可入,可楗可开。每个人就像是房子一样,你想进去就进去,想出来就出来,想开门就开门,想把门关上就把门关上。所有经济思维能力强的人都是以了解人们身份、角色背后的使命,责、权、利为知人自知的基础的。在这个基础上,就可以顺利地去架构万事万物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idian166.com/zhzs/16967577132276.html